很多人認為,拉開窮人和富人差距的,是資源、家底、讀書、機遇等。
還有一些人把窮苦命,歸結于天賦不夠。
學者托馬斯·科里花了五年時間,調查了一百多位白手起家的富翁,又調查了一百多位窮人,進行了深度對比和分析。
他發現,每個人的一天,都二十四小時,大部分的人在工作、睡覺、飲食、交通等事務中消耗了1200分鐘,行為大致一樣,剩下240分鐘里,人與人的區別才比較大。
經過梳理,他說了一句總結的話:「習慣預示著一種因果關系。習慣決定著財富、貧窮、快樂、悲傷、壓力、關系好壞、健康與否。」
反觀你自己,有什麼支配時間的習慣呢?
把習慣和金錢聯系起來,你的財富多少就心中有數了,人生層次也一目了然。
01
一直很窮的人,養成了底層群體習慣。
我的一位表弟,今年三十八歲,結婚多年,孩子上國中。
表弟不懶,也一直在東莞打工。
為了多賺錢,表弟多次跳槽,從企石鎮,到常平鎮,又到石碣鎮,電子廠、鞋廠等,都有他的身影。
可是他一直沒有富起來。
談起命運,他就搖頭:「有什麼辦法呢?身邊的人,不都這樣?打工哪有什麼前途。」
很明顯,他的話和身邊的工友,如同是一張嘴里說出來的。大家應該常常在一起吐槽吧。
《烏合之眾》里說:「個人進入群體之后,便喪失自我意識,在集體意志的壓迫下,成為盲目、沖動、狂熱、輕信的‘烏合之眾’的一員。」
看表弟的幾個好友、好同學,幾乎都在打工。
有一個同學創業,也是開了送水的店鋪,本質上還是賣苦力,扛著水桶上樓下樓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