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帝王駕崩,他想帶走的遠不止這些金銀珠寶,還有無數條活生生的生命。作為陪葬品被殉葬的人,面對墓穴封閉的那一刻,他們又能撐多久?我們是否也曾想象過,活埋的恐怖與絕望。
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殉葬的習俗,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大汶口文化。當時的人們信奉巫術與鬼神,普遍認為人死后會進入來世,所以當君主或貴族死后,他們的妻子、侍女、奴隸等都要跟隨他們一起離開人世,繼續侍奉他們、滿足他們的需求。
這種看法深植人心,導致活人殉葬的風氣在先秦時代極為盛行。考古發現,早在7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遺址,就有被殉葬者的遺骸出土。
在殷商時期,這一陋習越發嚴重。根據殷墟考古發掘,每個帝王或貴族的墓穴里,隨葬的活人從幾十人到上百人不等,密密麻麻塞滿了整個墓室。這些被殉葬的人幾乎全都是婦女,她們大多是帝王的妻妾、寵姬,也有些是侍女。
按照古人的思想,女人的主要價值在于服侍男人,所以她們也「理所應當」成為殉葬的犧牲品。殷墟侯家莊墓地就出土了164具殉葬婦女的骸骨,曾侯乙墓里也有21具女尸。她們生前身份卑微,只能受困于后宮深院,享受寄生般的生活。而到了死后,她們的命運并沒有絲毫好轉,只能被迫陪葬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