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載,崇禎十七年(1644)二月上旬,張獻忠從湖廣揮軍西入四川,一舉攻陷夔門,打開了直入西川的門戶。明軍參將曾英率部扼守巫山縣和市要隘,張獻忠克夔門后督軍直撲巫山,旋即猛攻和市隘,曾英力戰不支,被迫率部撤離和市,退守涪州。
彼時大雨傾盆,旬月不歇,江水暴漲,大軍難行,張獻忠只得在夔門、巫山一帶停留、休整了三個月。五月,張獻忠令大軍拔營出發,向重慶方向進軍。抵近豐都時,石柱土司、明末著名女將秦良玉為守土自保,據城固守,不敢迎戰;張軍攻豐都不下,遂繞城而過直趨忠州,明軍副將趙榮貴兵敗城陷;六月初七兵臨涪州城(今重慶涪陵)下,曾英督軍頑強抵抗,無奈寡不敵眾,再次被挫敗。
公元1644年是甲申年,發生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「甲申之變」。這一年不同尋常,注定是個風雨如晦的多事之秋。當年3月間,李自成率近百萬大順軍攻入北京城,崇禎帝國破家亡,走投無路,自掛煤山 。立國276年的明王朝灰飛煙滅。在那幾個月里,因局勢懸危,大廈將傾,明朝政權的中樞神經已經陷入癱瘓 。
北京換了新主人后,一些山遙水遠、僻處一隅的邊遠省份,譬如西南的四川以及云、貴等地, 在那段時間內對于京師已天翻地覆的情形簡直一無所知,大小官員以為朝廷仍在,還在盡忠職守,面對咄咄逼人的張獻忠大軍,仍勉力苦苦支撐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