瑜伽師被勸勉尋求超越心意中的念頭(所有的命令,所有的選擇),并找到真我——普魯沙這個核心,它不是由我們從小就接收的那些催眠式的意見來塑造的,那些意見告訴我們好壞、智愚、值得或不值得。
瑜伽的目標是獲得身份的轉變,在個人層面上,這種轉變就如同在世界層面上的哥白尼革命那麼重大。這種身份轉變使人從認同原質及其演化物(包括心意中的念頭),轉向認同普魯沙本身。于是,人成為一切演化物的客觀目擊者(觀照者)。
帕坦伽利將瑜伽定義為「心域波動的永久止息」。
梵文詞「止息」常被翻譯為「抑制」①,后者表示通過強力方式將念頭歸入無意識,那種方式必定以某種程度的能量來遮蓋那些念頭,可導致它們後來出乎意料地噴發。
這里用「止息」一詞更為恰當,因為止息沒有「斗爭」的言外之意,而是意味著掌控。就像一個人能掌控一輛車,在需要的時候開走它,在不需要的時候把它停在車庫里,同樣,瑜伽師可以掌控他的思想過程,根據他的意愿來使用或者不使用心意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