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周易》中有言:「日中則昃,月盈則食;水滿則溢,自矜則愚。」
世間萬物的發展,都有其內生的規律,也遵循著固有的法則,亙古不變且有序的運行著。
當太陽到達頂峰時,隨后就將日暮西山,月亮變為滿月時,隨后就將開始殘缺,如此反復。
人亦是如此,興盛到了極點之時,也就意味著衰亡的開始,從古至今沒誰能打破這個定律。
所以,想要在這個世上更好的生存,凡事就不可做得太盡太絕,需要時刻把握好尺度問題。
老祖宗常說:「人有三不盡,用盡人敗亡。」
這輩子在這3件事上,務必要留給自己一些余地,未來的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寬。
01
話不說盡ADVERTISEMENT
張口說話這件事,看似輕描淡寫,幾乎不費吹灰之力,但卻極其考驗一個人的智慧與情商。
會說話的人,不會一次性把所有的心聲全部吐露,而是會檢驗話語中的成色,清楚哪些該說,哪些需要隱蔽。
而不會說話的人,看似滔滔不絕地傾訴,卻因為說的東西口無遮攔,往往導致彼此矛盾叢生。
有些話,并不適合當眾訴說,只有在私下里表露,才能留住雙方的面子,維持好這份關系。
越是在人際關系復雜的場合,越不要張揚自己直言不諱的個性,那只會給自己招來禍患。
三國時期,楊修作為弘農楊氏的后人,無論在出生地位上,還是才能學識上都無可挑剔。
可偏偏知人善任的曹操,卻并不喜歡楊修,其中最重要的原因,就是因為楊修「話太多」。
曹操命人修建城門,建好以后不發一言,只是在門上寫了「活」字,楊修便叫人拆除城門,并解釋說曹操的意思是門太「闊」了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