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戰爭史上有著一個有趣的現象:東方向來講究戰術,比如中國的兵家三十六計等,而西方卻以肉坦互搏著稱,如著名的斯巴達等,為何會存在這樣的差別?
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差別,主要和東西方的發展過程和文化思維有著緊密的聯系,除此之外還和東西方的地理條件等因素也有著深厚的聯系。
中國人向來講究「以和為貴」,這一點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存在了,比如《孫子兵法》的作者孫武在兩千余年前,就認為戰爭和廣大老百姓的存亡息息相關,能不打仗就不打仗。
特別是孔子誕生后,他的學說在中國廣泛地傳播開來,「仁」的思想深入各國人民心中,也極大地影響了統治階層,對此后的戰爭產生了一定影響。
實際上在春秋戰國初期的時候,當時各國之間的打仗和西方沒什麼差異,都是一股腦地沖上去,純粹的比拼武力值,而在孫武和孔子之后的一段時間里,人們的思想逐漸發生了改變,打仗也不再是純粹的殺人掠奪資源。
據說在當時,戰場上甚至出現了一些不可思議的例子:一國戰敗后,士兵駕戰車逃跑,期間車輪損壞,而另一國追趕的士兵,竟然原地等待他們將車輪修好后接著追。
從中我們就可以看到,當時的人們已經開始追求以和為貴,但是在資源有限和人口發展的古代,戰爭依然是獲取資源的最有效途徑,因此在思想和現實矛盾的沖突下,人們開始講究以最少的代價,來獲得最多的資源和回報,兵法自此之后就成為了戰爭的主旋律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