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疑問:一個滿腹才華的人,為何偏偏不肯出仕為官?一個被三朝皇帝都青睞有加的人,為何偏偏不愿意接受高官厚祿?一個被譽為「江南第一才子」的人,為何偏偏只專注于編修書籍?
在那個重視科舉的時代,出仕為官是無數讀書人的夢想,但方苞卻對此漠不關心,寧愿過著清貧的生活,也要堅持自己的理想。難道他就沒有對權力和地位的渴望嗎?又或者,他對自己的理想有著別樣的執著?讓我們拭目以待,去一探方苞這個「與眾不同」的文人的人生歷程。
方苞自幼家境貧寒,但天資聰穎,讀書好像與生俱來。他4歲便能對對子,5歲能背誦文章,7歲時已熟讀《史記》,10歲時更是能背誦經史名著。
可以說,方苞自小就展現出了過人的天賦,讓人對他寄予厚望。然而貧困的家境,注定了他的人生道路將會坎坷不平。盡管如此,方苞并沒有被貧窮所擊垮,反而在貧困中錘煉出了堅韌的品格,為他今后的人生奠定了基礎。
康熙二十三年,16歲的方苞跟隨父親前往安徽桐城參加科舉考試。此后,他一直在京城國子監讀書,經常以文會友,被譽為「江南第一才子「。作為一個少年,能夠獲此殊榮,可見方苞的文采是多麼出眾。
不過,他在科舉考試上卻屢屢碰壁,這無疑給他的仕途帶來了阻礙。可謂是文場上的佼佼者,但方苞在科舉考試上卻屢屢碰壁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