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顆小行星,徑直撞向了含有微生物的水塘。巨大的撞擊力,將沾有水中物質的巖石碎片,加速至逃逸速度拋向太空。經過無數年的漂浮,它們帶著這些生命信息,再次墜向了另一顆行星。
這,就是有生源論,一種生命可以借由小行星在行星之間傳播的假說。
那麼,生命真的可以借由這種方式。像蒲公英的種子那樣,一路飄向其他星球嗎?又或者,地球上的生命,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到達的呢?
來自一顆星球的碎片,真的可以飛那麼遠嗎?關于這點,是可以肯定的。因為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相關證據。截至2020年,科學家已在地球上發現了277塊,來自火星的巖石。
其中的一些,不僅可以追溯到火星的宜居時期,甚至還帶有存在過液態水的證據。但是,生命有可能在惡劣的太空條件下,完成這樣的旅程嗎?
針對這個問題,地球上存在的緩步動物,給了我們希望。
自從在大約5億年前的首次進化開始,它們在之后的每一次滅絕事件中,都毫發無損地幸存了下來。這些只有針尖大小的生物,擁有著非凡的生存能力。甚至可以通過脫水,強制自己進入低溫睡眠狀態。
借助于此,它們不僅可以承受深空的寒冷和輻射,甚至能夠在真空中存活10天之久。
試想一下,如果某種擁有足夠生存能力的緩步動物,恰好存在于一顆足夠大的小行星內。那麼,它就完全有機會可以在星系間的旅程中幸存下來了。
當然,還有另一種方式,也可以完成這種行星之間的跳躍。而且,并不一定是實打實的生命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