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說,一部電視劇可以改寫一個時代的記憶。2001年熱播的《鐵齒銅牙紀曉嵐》,為觀眾展現了一個機智聰慧、嘴快舌敏的紀曉嵐形象。劇中他與奸佞閹黨你來我往遛詞斗嘴,最終總能言語智取,導正時弊。這究竟是劇作家杜撰出的「鐵齒銅牙」形象,還是歷史真實的寫照?
站在歷史長河里回望,真實的紀曉嵐又是一位怎樣的人物?他對當時的文化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?作為大清最杰出的文學家之一,他的藝術成就在何處?
紀曉嵐,字又作昀,河北獻縣人,出身書香門第。他的家族世代是讀書人,雖然沒能高攀權勢,卻對文學藝術情有獨鐘。
自小,紀曉嵐便展露出超凡的文學才能。據說,他三歲時就能誦讀詩文,五歲便能賦詩填詞。他不僅極喜歡閱讀,對詩詞歌賦的理解和運用都得心應手。因此,紀曉嵐很小便以神童之姿聞名家鄉。
有記載顯示,某年夏日,少年紀曉嵐與伙伴們在村邊草地踢球,不慎將皮球踢進了路過大官的轎子車里。伙伴們見狀迅速四散開逃,唯有紀曉嵐不舍棄自己的玩具,硬著頭皮要向大官討要。
當時正值仲夏,正午的陽光像火一般炙烤著大地。草地上蟬聲嘈雜,路邊樹木的葉子都因炎熱而顯得萎靡。這麼一個酷暑難耐的日子,本不應有孩子在外嬉戲,更不應惹惱了身著官服的大人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