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2歲博士畢業,25歲任副教授,27歲攻克世界性數學難題「卡拉比猜想」并一舉成名,囊括了國際數學界兩項最高榮譽「菲爾茲獎」和「沃爾夫獎」,這個人相信大家并不陌生,他就是丘成桐。
從家境貧寒的年輕學子到享譽世界的「數學皇帝」,是什麼造就了丘成桐的成功?家庭、恩師或是天賦,哪個因素對他攀登數學高峰的影響更大?從丘成桐出版的自傳《我的幾何人生》中,我們或許可以窺得一二,希望對您也有所啟發。
父親注重文史哲,老師點燃數學興趣
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」,這句話放在丘成桐身上再合適不過。即使父親在丘成桐14歲時去世,他多年后依然說:「我父親雖非數學家,但我能成為數學家,以他的影響最大。
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廣東汕頭,五個月時隨家人搬到香港。丘成桐的父親飽受客家文化的熏陶,以培育英才為抱負。大家認為必須努力讀書,學習出色,才有機會出人頭地。
丘父自身便是最好的例子,從學問上來說,他是個受人尊敬的學者,著書立說,教授哲學、歷史、文學、經濟等科目。丘父嚴格要求孩子努力讀書,教他們書法詩詞、熟記佳作。
(丘成桐全家福,1955年攝于香港沙田)
然而丘成桐并非從小就是好成績的學生。
他小學時被人欺負,輟學近半年,到了三年級,只是僅僅及格。甚至面對六年級重要的小升初時,成日和同學到處游手好閑,當了一小段時間順手牽羊的「青少年罪犯」,學業上毫無長進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