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天干物燥,小心火燭!」
提起打更,我們腦海中先出現的往往就是這麼一句。
不同時辰,打更要喊的內容各異,從幾點開始喊,多久喊一次,都有嚴格規定。
那麼古代深夜為何要打更呢?這些更夫除了報時之外,還有什麼工作職責呢?

古代沒有精確的計時工具,人們主要通過觀察太陽和星月的位置來判斷時間。這在白天還比較容易,但到了晚上就很難確定時間了。為了準確掌握時間,古人發明了「打更」這一職業。
專門的「更夫」需要長時間注視沙漏或燃香,當一定時間到達時,就出去沿街敲打更鼓或木板,發出「更」的聲音。一夜之間要打五次更,從晚上7點到凌晨5點,每隔兩個時辰打一次。 ADVERTISEMENT

打更對于古人生活作息非常重要,小販和店鋪會在晚上7點第一更鼓聲打響時收攤回家。普通人家聽到9點第二更鼓聲,也該睡覺了。至于清晨3點最后一更鼓聲響起,人們就該起床準備新的一天了。
擔任打更這一工作并不容易,更夫必須全年無休地在寒冷多雨的環境下巡邏,一旦錯過準時打更就會影響他人。但是更夫的薪酬很低,常由社區集資雇傭,多是些老人干這工作。他們雖然辛苦,但承擔了古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報時功能。
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