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年齡結構上來說,六十歲的人,還屬于低齡老人,靠打工、做小生意等,能夠補貼生活。
到了六十五歲,再去賺錢,就難了。畢竟力不從心,身體往往會吃不消。
因而,我們從六十五歲開始,要逼著自己改變生活觀念,把各種開銷減少了,對金錢的需求就小了,變相地提升了生活的幸福指數。
聰明的人,都過低配生活,省下錢,睿智養老。
01
物質低配,守財是底氣。
越來越多的人,崇尚「斷舍離」的生活,也記住了一句名言:「斷舍離,就是透過整理物品了解自己,整理內心的混沌,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。」
把多余的東西丟出去,讓屋子變得干凈整齊,這是常見的改變生活環境的方法,但是徹底讓生活變好的,不是丟東西,而是拒絕「買買買」。
不讓「多余」的東西進入房間,就不存在丟東西的說法了。
很多老人認為,自己有退休金,該買的東西,還是要買,方便一些。事實上,很多東西,買回來之后,一年也就用一兩回,還不如去借。
比方說,絞肉機,就是包餃子的時候用一次。買一個絞肉機,不如去市場上去買絞好的肉,更劃算。
物質低配,關鍵是做到「三不過」,更加注重其實用性。
居有屋,不過寬。
學一學劉禹錫,去感悟「陋室銘」的氛圍。
六十五歲之后,不到萬不得已,不要折騰房子,避免花一大筆錢。
房子小一些,老兩口住也夠了,兒女回來有次數,不要過多考慮。大不了擠一擠,或者住旅社。
食有鮮,不過奢。
老人吃東西,要講究鮮美,而不是買很貴的食材。
反正每天都閑著,還不如認認真真挑選食材,或者去附近的郊區,采摘蔬菜,順便農家游。有條件的地方,可以自己種菜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