窮不過五服,富不過三代。
老人作為長輩,肯定希望把錢財都留給子孫,并且要子孫把家業做大做強,家庭持續興旺。
可惜的是,太多的家庭,祖輩奮力一搏,改變了家庭的命運,但是子孫卻輕而易舉,敗光了所有。
當老人責備子孫的時候,是否應該想一想,自己錯在哪里呢?
北宋政治家司馬光說:「積金以遺子孫,子孫未必能守。積書以遺子孫,子孫未必能讀。不如積德,以為子孫長久之計。」
凡事做個長期主義者,及時留下以下幾條后路,子孫的富貴才能守住。
接下來,以明末清初著名畫家王時敏的家庭為例,說一說如何留后路的問題。
01
留住健康的身體,不成為子孫的累贅。
王時敏,蘇州府太倉州人,祖父王錫爵是明朝內閣首輔,富甲一方。
人們對王家羨慕不已,說
王時敏的父親王衡,屬于學霸型的人物,并在科考場上,得到了榜眼。
從表面看,這一家人肯定會越來越興旺,但卻被病痛拖累了。
父親王衡是家里的獨子,五十歲就患了頭病,草草結束一生。祖父白發人送黑發人,然后把一切希望寄托在王時敏身上。
當年,王時敏是有哥哥的,但是哥哥夭折了,他也成了獨苗。并且,他的身體也不好,十八歲的時候,有了咯血的健康問題。
經過多年的調理,王時敏的身體才好轉。但是他不敢太用功讀書,怕挑燈夜讀的苦會再次傷害身體。
成年后,他接受了祖輩的恩蔭。
沒有「一舉成名天下」的他,帶著遺憾,寫下:「天生我身不足重,天生我才亦何用。」
有天大的本事,沒有健康的身體,那就沒有辦法施展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