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節,又稱踏青節、行清節、三月節、祭祖節等,是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,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豐富的民俗活動。它既是一個重要的節氣,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祭祀節日。清明節大約起源于周代,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。起初,「清明」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,出現在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中,指的是春分後十五日或十六日(即公曆4月4日到6日之間),此時斗指丁位,天地間氣候溫暖清爽,萬物復甦,故得名「清明」。
清明節的形成還與古代的寒食節和上巳節有關。據史書記載,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流亡時,隨從介子推曾割股奉君,但後來重耳回國為王,卻忘了獎賞介子推。
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祭祖大節,體現了慎終追遠、尊祖敬宗的文化精神,以及弘揚孝道的家庭倫理觀念。人們會在這一天掃墓祭祖,緬懷先人,通過獻花、焚燒紙錢、擺放祭品等形式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懷念和敬意。當然,上墳也是有講究的,就像老人說的那樣,「墳前不供四果,祭後不去三地」,這句話是啥意思?清明上墳,還這麼講究嗎?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