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俗語有云,「滴水之恩,當涌泉相報」。一個人的性格如何,往往可以從他是否知恩圖報來判斷。那麼,歷史上那些功成名就的英雄人物,在獲得成功的道路上是否也有這樣那樣難忘的恩情呢?
當我們將目光投向那位從乞丐躋身帝王,一手創建明朝的開國之主朱元璋時,答案不言自明。
他因一個己無恩報的恩人,甘為國號起「明」字,并代代追念;當自己天下已定,仍不忘少年時那塊墳地之恩,加封恩人子孫為侯,使他們世代榮華。
這位出身貧寒的帝王,為何會有這樣義薄云天的舉動?他的內心世界,又經歷了怎樣的波瀾壯闊?讓我們一起來追尋這位人物傳奇的源頭。
一場天災,朱家淪落無依
當我們追溯這段動人故事的起點,要回到1343年的濠州。這一年,朱重八(後來的朱元璋)所在的家鄉爆發了三重天災——旱災、蝗災、瘟疫,導致大批農民喪生,整個濠州陷入絕境。
朱重八父親朱五四是個體格強健、性格正直的農民,一直以務農為生。嚴重的災害導致他們一家人失去了所有的莊稼,甚至無力再挖野菜充饑。這還不算完,一場瘟疫奪去了朱重八的父母,留下他和哥哥朱重六兄弟倆無依無靠。
這對年幼的兄弟倆面臨的最大困難,不是填飽肚子,而是無錢下葬雙親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