職場上有句話,「TA 這是能力問題,工作態度還是好的」。通常做得不夠好的時候,「能力問題」似乎就比較容易得到諒解。
拋開時代、機緣、天賦、性格、出身、早年教育等這些我們無法全然掌控的因素,或許將我們的個人「能力」劃定在某個范圍內,還有一部分是態度問題。
過去的態度,決定了現在的能力;現在的態度,決定了未來的能力。因為「態度」就是,你想把自己「能力」的邊界,推到多遠。
一、有態度的人,
不要差不多,追求最完美
「差不多」是我們平時常說的一句口頭語。很多人學習上一知半解、淺嘗輒止;工作中只求過得去,不求過得硬,滿足于應付了事;生活中粗心大意、隨意邋遢等等,其實都是「差不多」心理使然。
「差不多」心態看似沒有什麼大礙,但是若干個小的「差不多」,集中起來就會導致「差很多」。
1%的疏漏往往會造成100%的錯誤,正所謂差之毫厘、謬以千里,上錯一點、下錯一片,長期下去對工作對事業不利、對自身成長不利、對單位形象也不利。
其實質是一個態度問題,與能力基本無關,但與一個人的品行、性格、習慣有關。
魯迅先生曾專門批評過「馬馬虎虎」現象,胡適先生還寫過一篇寓言故事叫《差不多先生》,這位「差不多先生」十字常常寫成千字,千字常常寫成十字,最終因為找錯醫生而一命嗚呼。
故事雖然滑稽可笑,但其處事方式,至今仍是不少人的寫照。世界上的事最需要「認真」,也最怕「認真」。
所以一定要強化精品意識、細節意識,時刻擁有「沒有最好,只有更好」的理念,養成嚴肅、嚴格、嚴謹地對待工作的習慣,絕不忽視任何一個細節,絕不放過任何一個疑點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