絕大多數訓練者們都非常推崇三分化或五分化訓練,那麼全身訓練是否過時了呢?並不是,今天我要為全身訓練正名。
對于自然訓練者來說,蛋白合成至關重要,它與增肌息息相關。而搞明白蛋白合成的規律能説明我們合理規劃訓練頻率,達到最佳增肌速度。
研究表明,訓練後,蛋白質合成時間至多不超過48個小時(自然健身愛好者)。在大多數情況下,蛋白合成速率會在訓練後36個小時內提高,然後逐漸恢復到基線水準。這並不是什麼「科技前沿」的研究,科學家們在數十年前就發現了這一現象。
從實際角度來看,上面的結論意味著,每個肌群只會在訓練後36-48小時的蛋白質合成視窗內「觸發生長「。
因此,如果你採用細分化訓練(胸/背/肩/腿/手臂),每個部位一周只練一次,你的肌肉只在訓練後的兩天進行修復與生長,剩下的五天它們都在」躺平「。這樣的訓練頻率極大減緩了增肌速度。
你或許能通過各種訓練技術/手段在單次訓練當中讓你的肌肉「跪地求饒」,但這並不會延長蛋白質合成的窗口期。將肌肉酸痛和肌肉生長劃等號的行為是非常無腦的行為。事實上,肌肉完全可以在沒有明顯酸痛的情況下生長。
發表在《生理學雜誌》上的一項研究觀察了兩組不同的實驗者:一組採用電脈衝肌肉訓練,另一組採用主動收縮肌肉訓練。兩組實驗者所產生的延遲性肌肉酸痛(DOM)程度相當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