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融讓梨的故事被人們當作尊兄重道的典范一直流傳至今。
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,自幼聰明,博覽群書。
在東漢末年分三國的局勢下仍一心為漢,惹怒了奸雄曹操,最后不幸被滿門抄斬。
但死前其兒子的一句話,卻成為千古名句。那麼這句話究竟是什麼呢?
孔融自幼異于常人,四歲時便展現出過人的智慧和品行。一次,眾兄弟分吃梨子,孔融主動選擇了最小的一個。當時在場的長輩紛紛詫異,問他為何如此選擇。孔融溫和回答,因為自己年紀尚小,應當選擇最小的,這番舉動彰顯出他的禮讓與孝心。
十三歲那年,孔融的父親不幸去世,父親病重之時,孔融日夜守候在側,悉心照料。父親駕鶴西游后,他悲痛欲絕,甚至無法自行站立行走,需要他人攙扶。這一哀慟的孝順舉動,使他的孝名遠揚四鄰。三年后,孔融兄長外出,一名被官府通緝的男子來家中避難。
那人原欲求助于兄長,見孔融年幼,準備離去,孔融敏銳地洞察此人有難,當機立斷地表示「我哥哥雖不在,我豈能不提供庇護。」于是收留下了那人,這善舉最終敗露,孔融被捕。但他沒有推諉,不過最后罪名還是判給了兄長,然而孔融的義舉更加彰顯其高尚品格。
日后,孔融憑借出眾的才華入選「建安七子」之一,并且擔任起重要的官職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