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百多年前,牛頓提出了偉大的萬有引力定律。萬有引力讓牛頓足夠偉大,讓我們知道了萬物之間都存在引力,引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。
也有人對引力進行了更深層的思考:地球的質量如此之大,為何不會因為承受不了自身的引力而發生塌陷呢?
換句話說,地球為什麼沒有在自身引力作用下一直向內坍縮,坍縮成乒乓球大小或者更小的物體呢?
這個問題看起來有些無厘頭,但確實是一個好問題,也確實引發了人們的一系列思考,而且這些思考一直延續到今天。
如今我們知道,地球之所以沒有在引力作用下向內塌陷,還是因為地球的質量不夠大,自身產生的引力并不能將地球最內部的原子壓扁。
如果一個天體的質量比地球大很多,會怎麼樣呢?比如說我們的太陽,會不會在巨大引力作用下向內坍縮呢?
答案是:會的。但這個答案顯然不是那麼簡單。包括太陽在內的所有恒星的形成過程,其實都是星際云不斷向內塌陷的過程。在強大的引力作用下,星際云物質不斷被拉伸聚集到一起,不斷向內塌陷。
如果沒有其他力量與引力抗衡,星際云物質肯定會一直向內塌陷,也就不可能誕生恒星。
但事實上星際云物質并不會無限向內塌陷,因為當塌陷到一定程度,核心就會在極度的高溫高壓下發生至關重要的宇宙大事件:核聚變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