話說天下大事,分久必合合久必分。尤其是在我國的南北朝時期,國家始終處在朝代頻繁更替的混亂階段。
終于在公元581年,北周年幼的靜帝懾于外戚的淫威,主動把帝位禪讓給自己的外公楊堅,也就開啟了隋朝的新紀元。
厚道一點來說,隋文帝楊堅兵不血刃取得政權,勵精圖治二十年,可謂是開局就輝煌,史稱開皇之治,更是引來八方來賀,堪稱巔峰。
然而有誰會想到,僅僅過去三十七年,曾經輝煌一時的大隋朝頃刻間土崩瓦解,這樣的畫面非常詭異。
有人說是因為隋朝過于強大才引來覆滅的命運,這樣的判斷是不是過于武斷?亦或是有悖常理。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隋朝覆滅的深層邏輯。
縱觀大隋朝的發展歷程,大概可以分兩個階段。第一個階段就是楊堅上位后的二十年,史稱開皇之治,更是大隋朝立威的鼎盛時期。
話說這楊堅的父親楊忠已經是北周的隨國公,也是朝廷的中流砥柱。北周武帝宇文邕與老楊家結為親家,楊忠的孫女嫁給宇文邕的兒子宇文赟,也就是後來的周宣帝。
這樣算起來,楊堅就是北周皇帝的國丈,因為這層親戚關系,再加上楊堅武藝高強,才智過人,一直被周宣帝器重,長期擔任北周的丞相。
後來周宣帝即位后,因為是紅二代,不學無術,沉湎酒色,國家大事一直由楊堅這個老丈人來主持。
這也就算啦,不僅是翁婿之間不分你我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