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社會中,家庭被視為人際關係的核心,然而,有一種隱藏的「家庭內耗」卻常常侵蝕家庭和諧,讓親情在無形中被消磨殆盡。「家庭內耗」遠比貧窮更可怕,因為它損傷的不是物質財富,而是難以修復的心理創傷。當一家人「突然變得不親了」,很可能是「一直吃虧的那個人」終于不願意再忍讓,選擇捍衛自我價值。
某次聚會上,好友小華(化名)醉意上涌,拉著我吐露心聲。她說:「我最近心裡真的很堵,連呼吸都覺得沉重。昨天,我爸媽打電話來說家裡的空調壞了,讓我掏錢換新的。我當時還在加班,他們卻沒有一句關心,反而理所當然地要求我負擔這筆開銷。
小華停頓了一下,深吸口氣,繼續說:「更讓我無法接受的是,前幾天我剛給家裡轉了一筆錢,但緊接著,我的妹妹卻在朋友圈曬幸福,感謝爸媽疼她,還給她發了個大紅包。看到這些,我突然感到一陣心寒。」
這段話讓我也忍不住感到惋惜。小華多年來在家中承擔了大部分的經濟責任,總是默默付出,但父母卻更關愛家裡那位無所事事的妹妹,甚至沒有一絲對小華辛苦的心疼或安慰。
這樣的「家庭內耗」似乎並非罕見,尤其是在許多傳統家庭中,「長兄如父、長姊如母」的責任分工讓一些家庭成員常常肩負過多責任,甚至需要犧牲自己,以滿足整個家庭的需求。但當一個人無限期地承擔責任,最終便會感到疲憊,進而萌生退意。因為長時間的付出而得不到回報,這些心寒與失落會在無形中堆積,成為導致家庭裂痕的隱患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