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有位小伙伴在群里求助:
她的孩子上五年級了,叛逆得厲害,每天早上叫不起,晚上洗澡要催十幾遍,寫作業必須時刻盯著,要不然一轉頭就玩手機去了,甚至跟一些同學學會了頂撞大人 ,氣得她渾身直冒火卻又無可奈何,只能在群里求助。
正好我們在共讀《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》,里面有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:一切行為問題的背后,幾乎都是關系問題。
也就是說,表面上看是孩子的行為問題,其實本質是親子關系出現了問題。
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本來是天生的,但是這種關系有時會受到挑戰。當孩子感到父母無法主導自己時,而自己對依戀的需求卻并沒有消失,就會自動依賴其他關系,不再相信父母,不再把父母視為導師或榜樣,而是轉向了并不具備教養能力的群體——同伴。
他們不再向成年人「取經」,卻從不成熟的同齡人那里接受「教育」,而那些自己都不成熟的同伴,必然無法教育出成熟的孩子,孩子會更不愿聽從父母的教養,變得管不住、教不會、長不大。
這種情況用專業術語叫做「同伴導向」,一旦同伴導向取代親子感情,就會造成很嚴重的后果。在一份調查中顯示,絕大多數孩子想不開并不是因為父母,而是受不了同伴對待自己的方式。
那為什麼親子之間的依戀關系會破裂呢?
其實,很多時候原因并不是出在孩子身上,而在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環境。
首先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。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,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無形中影響著他們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