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媽媽有時候偷個懶,反而會成為孩子成長的助力,尤其是媽媽在這三個方面越「懶」,孩子才能越好地成長,將來會更加優秀。
孩子上小學時:
「上課要認真聽老師講課,不要開小差,聽見了嗎?」
「遇到不懂的題目,就問老師或者同學,知道了嗎?」
「放學了就回家,不要在路上玩,記住了嗎?」
……
孩子上中學后:
「早上是記憶力最好的時候,你還不起來背書,能考上高中嗎?」
「你不好好讀書考個好大學,將來怎麼能找個好工作呢?」
「都上高中了,做事情不要這麼拖拉懶散了,要有點規劃!」
……
這樣的場景是否似曾相識?每天去上學的時候,媽媽的嘴巴就沒有停過,就像個復讀機一樣反復叮囑,孩子聽多了只會煩悶,甚至有可能會頂嘴回懟幾句。
雖然孩子有時候也能理解這是父母的一片苦心,但是天天都聽著一樣的話,久而久之會產生消極情緒,甚至破罐子破摔跟媽媽對著干。
這樣做帶來的后果可能就是引發一場爭論,媽媽會覺得孩子不懂事不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,而孩子則是嫌棄媽媽太嘮叨太啰嗦,于是媽媽和孩子相看兩厭。
作為媽媽,不要試圖去跟一個孩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,其實道理孩子自己也懂,只不過是媽媽頻繁地說教,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不耐煩,從而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。
長此以往,孩子就會慢慢覺得自己是不是真的像媽媽嘴里說的那樣「沒出息」,進而讓自己產生自我懷疑,然后真的有可能放任自流,從而限定了自己的成長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